图片
前文已提及,笔法的构建离不开两大核心支柱:
其一,书写时需如 “圆规” 一般 —— 以稳定的圆心为轴,让笔锋围绕轴心作圆周运动,如此能保正结构被规定在圆内,笔法也能自然顺达。
其二,行笔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中锋 —— 即笔锋的主毫始终行走在笔画的正中央,确保墨能均匀渗透纸面,写出的线条饱满有力、质感厚实,这也是晋唐笔法中线条具备 “力透纸背” 之感的关键所在。
这两大支柱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传统笔法体系的根基,是理解和掌握高古笔法的核心要义。
如何保持中锋?其实就两个字“调锋”。
什么是调锋?
打个比方说,调锋就像开车 —— 若想让车子始终行驶在道路中央,离不开时时对方向的把控:转弯时,得先通过踩刹车控制车速,再转动方向盘调整方向,才能顺利转过弯来;前行时,要踩着油门提供动力,同时稳住方向盘校准方向,车子才能平稳行进。
对应到书写中,调锋的作用正是如此:它是一系列调整笔尖状态的动作,目的是让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正中央运行,就像方向盘和油门、刹车协同作用,确保车子不偏离正轨一样。
哪些地方需要调锋?
答案很明确: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调锋。可以说,调锋的动作贯穿了书写的全过程。唯有让调锋意识时刻在线、动作精准到位,才能确保笔锋始终处于中锋状态,最终达成 “笔笔中锋” 的书写效果。
至于为何要追求笔笔中锋?这一点在之前的《正确理解中锋》一文中已有详尽解析,这里便不再赘述。
起笔动作的完整呈现,需连贯完成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将笔尖轻轻接触纸面,这一动作称为 “提”;第二步,稍用力向下按压,即称为 “按”;第三步,调锋,调锋的方式有 “推” 和 “转” 两种。只有按序完成这三个步骤,起笔才算真正完成。
而行笔过程中,尤其是书写长的笔画时,通常包含两个关键的调锋动作,且这里的调锋仅采用 “转” 这一种方式。之所以需要转两次调锋,是因为长笔画在书写时可以看到中间变细,其实是存在两个明显的节奏变化。
拿长横来说,其笔画中间部分较细,这一效果并非通过“提笔”达成,而是第一次调锋使笔毛发生绞转,笔毛聚拢变细,从而让写出的笔画也随之变细。
收笔则需依次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将笔毫按压在纸面,既“按”,这一步是与行笔的第二次调锋相衔接的;第二步,调锋,可通过 “推” 或 “转” 两种方式进行,不同的调锋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收笔形状;第三步,收锋,让笔尖离开纸面,既“提”,至此整个收笔动作便完成了。
可见,起笔、收笔动作中各有一组'提按'。
如何调锋?
调锋主要有 “推” 与 “转” 两种方式。“推” 这种方式,能够塑造出笔画方峻刚劲的形态,让笔画边缘呈现出利落的棱角;“转” 则不同,它可以成就笔画圆润流畅的轮廓,使线条更显婉转柔和。在书写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的调锋方式灵活多变,“推” 与 “转” 均可根据想要呈现的笔画效果和书写需求来选用。在行笔阶段,调锋的方式相对单一,仅运用 “转” 这一技法。具体来说,行笔过程中需借助 “转笔” 的动作,让笔杆在自身旋转时带动笔尖运行 —— 此时调锋成为行笔的驱动力,而行笔则是被调锋带动的被动环节,一旦停止调锋,行笔便会随之终止,不再继续行进。“调锋是行笔的驱动” 这是重点,不理解先记下来,体悟后再理解。
就我所知,市面上多数书法教学在阐释行笔技法时,常常对调锋这一关键环节有所疏漏,而采用直接行笔的方式。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种略过调锋的行笔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的认知偏差与实践谬误。
行笔时的调锋,实则暗合着宇宙运行的深层法则:
且看地球环绕太阳,循着螺旋轨迹稳步前行,既完成公转的行进,又不停歇地自转 —— 这恰如行笔时同步进行的自转动作;
再观微观世界,细胞中 DNA 的双螺旋结构,就是螺旋形态的精妙呈现;
而宏观层面,太极图里那条划分阴阳的曲线,亦藏着螺旋的韵律。
古人所言 “大无其外,小无其内”,正道出了螺旋式运动的普遍性:它既是宇宙间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贯穿万物的共通韵律。
不少书法老师常会提到,收笔时笔毛容易散乱的问题。深究根源,症结其实在于行笔过程中忽略了调锋。若行笔时省去调锋,直接运笔前行,笔毛在整个行进过程中便无法保持应有的状态;待到收笔之际,前期积累的失序状态已然形成,笔毛自然难以聚拢,散乱之象也就随之出现了。图片
起初,我对 “笔毛散” 这一问题满心困惑,毕竟在我的书写经历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每写完一笔,笔毛总能自然而然地复原,压根不需要额外费心整理。后来才琢磨明白,问题的关键就出在行笔这个环节:要是在行笔时不进行调锋,笔毛在收笔的时候状态已经乱了套,没办法自然回到原位,所以才会出现笔毛松散的现象,这时候就不得不做些多余的动作来调整笔毛,让它恢复正常。而这些动作需要额外花费的调整时间,毫无疑问会打乱自然书写的节奏,若不调整收笔又无法到位,这也是部分人觉得自然书写不容易或一自然书写笔画质量就下降的原因。用一种新的谬误去解决上一个错误留下的问题,在这样不断循环的错误里,慢慢就会形成难以改变的认知偏差。
行笔调锋的过程,本质上是对笔之四德 “尖、圆、齐、健” 中 “圆” 这一特性的充分发挥。
行笔调锋着重运用笔的 “圆” 性,正是依托笔杆的圆形构造,才能实现笔锋的顺畅转动;倘若笔杆是三角形等非圆形,这般灵活转动的调锋动作便难以完成。
而在起笔与收笔阶段进行调锋,则同时兼顾了 “圆” 与 “齐” 两种特性:通过 “转” 的调锋方式,能够塑造出圆润的笔画形态;借助 “推” 的调锋动作,可使笔毛保持整齐,进而展现出方的笔画特性,最终让笔画形态呈现出方峻之感。
方为阳,圆为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如何”推”?
推俗称“立锋”,“立锋”是对笔毛形态的描述,“推”是立锋的动作,“推”使得笔毛呈现立锋的状态。
如何“转”?
转则是用手指拨动笔杆,使其笔杆转动带动笔毛拧转,“捻管”是手指动作描述,“转”是形容笔杆运动的方式。
调锋何时用推、何时用转?
起笔与收笔时,若需呈现“方”的笔画形态,可采用“推”的调锋方式;若需塑造“圆”的笔画效果,则适宜运用“转”的调锋手法。往哪边转?转多少?
书法中的调锋之道,需依具体笔画特性灵活应变。横、竖、撇、捺、点、折、提、钩等笔画形态各异,调锋的细微技巧虽各有侧重,但调锋作为书写的核心环节,贯穿于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且其根本方法实则可归一整合。
无论何种笔画,皆能统摄于同一种调锋逻辑之下;进一步推展开来,无论是楷书的端庄、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还是颜真卿的雄浑、欧阳询的险峻、柳公权的骨力、赵孟頫的秀逸,乃至苏轼的丰腴、黄庭坚的舒展、米芾的跌宕、蔡襄的雅致等不同书家的风格特质,其背后核心的调锋原理,最终都可归于此统一的法则之中。
这种归一的方法,我称为“笔法公式”。
“笔法公式”概念是我提出来的,
所以我会负责详细解读,未完待续......下一篇详解。
《临解书谱》耗时一年,分38期完成,力求逐字逐句来解读《书谱》。除繁去烂,启学明理为目的,现整理成文字版免费敬献给大家。
羲杰,公众号:羲杰论书《临解书谱》文字版 6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谁更胜一筹?谈到书法中的笔法、章法、字法概念会相对清晰,可一说到墨法,往往想到的是“浓淡干湿枯”,墨法到底是什么?它凭什么能和笔法、章法、字法并列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联富配资-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排名-深圳股票配资论坛-重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