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了。”
这是不少人看到蔡澜去世的消息时,心里的第一反应。明明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回应过“蔡澜病危、住进ICU”的报道:“谢谢大家关心,未至于病危,请不必担心。一笑”。
尤其是这句“一笑”,如今看来,气定神闲,算得上是蔡澜标志性的潇洒和幽默。
一如他在自传《活过》里讲的那则故事:
某次出国旅行,突然遇上强烈气流,旁边一个外国人吓得面色苍白,死死抓着座位上的扶手,蔡澜则悠哉游哉地喝着香槟。
气流结束后,外国人看他神闲气定,不服气地盯着他,问了一句:“你死过吗?”
蔡澜笑着摇摇头,说:
“没有,但我活过。”
1
如今谈起蔡澜,比起美食、文字、电影作品,人们更多的是在谈一个文化符号、精神导师。
在老一辈眼里,他是恃才放旷的才子,香港首屈一指的美食家。
在年轻一代眼里,他是一个有趣的老头儿。
按常理说,才子到了70岁,也可收收心气,躺在摇椅里写着回忆录安享晚年。
可是蔡澜偏不,他不仅旅行、写作,还接触了互联网,还“为老不尊”地跑到社交网站上,频频跟年轻人互动。
尤其是每年春节前,蔡澜会开放评论区,回答网友提问。“蔡澜的神回复”,一度是不少人心目中有关农历新年的保留节目。
有短小精悍、一针见血的:
先生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过多次:吃吃喝喝。
蔡先生您好,人生有什么东西是必须要要拥有的?
——钱呀钱。
先生,我还可以相信爱情吗?
——可以相信,不要迷信。
有抚慰人心、妥帖温暖的:
先生,我总是去因为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感到痛苦。
——先明白什么叫过去,就会过去。
先生,人长大了但快乐的事变少了,很多不如意怎么办
——也得活下去,开心也活,不开心也活,选开心吧。
先生,人生太苦了,想让您说一句安慰鼓励的话。
——也有甜甜的片刻。
也有无厘头、不按套路出牌的:
蔡先生,我今年28还有机会当富二代吗
——问你老子,问你妈。我没空。
蔡老,不开心该怎么办?不漂亮又该如何呢?
——每天大笑。拍照时用美圖。
先生,您店里那个脆脆的叉烧包能告诉我在家里怎么做吗
——外囯饮食界有句话:告诉了你,就得把你杀死。
当然,这样的互动不是谁都买账,支持者认为击中要害,字字千钧,反对者觉得都是噱头,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博取关注”。
而蔡澜呢,依然故我,态度也很明确:
“我最喜欢跟年轻人聊天,因为我想我可以跟他们沟通,我自己心态还算年轻。
就是发现很多年轻人,还是跟我有一点代沟,就是我比他们更年轻一点。”
才子、作家、学者,这些头衔都无法概括他的脾性。
蔡澜先生身上,似乎天生有一种“狂生”气概。
2
美食家,这是打在蔡澜身上最浓重的烙印。
他写《食材词典》,不够;
做节目《蔡澜叹名菜》,还不够;
他上综艺、去旅行、办专栏、请朋友吃饭……对美食的热爱,和挥洒不完的才气,一定要传递给每个同道中人。
蔡澜去泰国旅行时,在微博上发的“泰国捞面”
他四处回答美食类问题,写美食类文章,从“如何煎出完美的鸡蛋”到“世界上有哪些有毒的美食”;
从“白灼到底要不要放蚝油”,到“把自己想出的烹饪方法,包装成古法,推而广之”……
“‘(黄鳝饭)有种最古老的做法,’我说,‘饭回锅时,再劏大量黄鳝,只取其血,淋上再炊。’
‘可以试试。’老板说,‘照你那么说,一想就知道味道会更好。’
虽然是自己想出来的,讲成古法,说服力较强。”
蔡澜曾担任过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的顾问
“猪油爱好者”这个雅称,也正是源于他写了太多有关猪油的溢美之词。
他回答“有哪些好喝的粥”,隆重介绍自己在澳门喝的鱼生粥,还不忘补充一个小细节:老派的做法,勺子会在猪油里浸一下。
他谈及“白灼”这种烹饪手法,也不忘提一下猪油,还“踩一捧一”:一般人都以为蚝油和白灼是最佳拍档,但我认为蚝油最破坏白灼的精神,把食物千篇一律化。要加蚝油的话,不如舀一汤匙凝固后的猪油。
蔡澜在广东卫视《粤菜好师傅》中担任嘉宾
他回答“如何成为美食作家”,最后也会加一句:猪油是好东西,要敢于尝试。
有人反对,说猪油不健康,蔡澜板起脸来反驳:上海的菜饭、宁波的汤圆、潮州人的芋泥,把猪油拿走,你说,还剩下什么?
作为美食家,这大概是蔡澜先生的毕生执念,在他的散文《死前必食》中,一味“猪油捞饭”也榜上有名——
“你不敢吃猪油?那么死吧!没得救的。”
网友亲切地叫他“猪油佬”,他欣然接受,还把评论者送上精选。
与其说是戏谑,不如说,这是对蔡澜的一种赞颂。
大家惊叹于这个老头的可爱和博学,更钦服于他不向岁月屈服的勇气,那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力量。
2022年,蔡澜锐评“新蝙蝠侠骑电单车该不该戴头盔”
他不是那种小心翼翼护持晚节、写回忆录咀嚼前半生的人,他是蔡澜。
3
少年时的蔡澜,完全可以用“张狂不羁”来形容。
在那个年代,他是香港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
纵然有人非议他的张狂和任性,却也不得不承认:蔡澜的才学和眼界,远超过同时代的人。
他和倪匡、黄霑开办了夜间节目《今夜不设防》,采访娱乐圈的当红明星。
张国荣做客《今夜不设防》
这个节目开播的由头,也很蔡澜:
“当年倪匡常请黄霑和我去夜总会,三个人玩得好高兴……
倪匡兄请了几次,我们当然要回请他。
一付钱,才知道一晚要花一两万港币,肉痛死了。酒又不是最好……不甘心,不如把构思卖给电视台,黄霑拍心口去讲,一谈即合,变成清谈节目。
这便是《今夜不设防》的由来。”
无论是话题之大胆还是收视之火爆,《今夜不设防》都堪称《康熙来了》的前辈。
林青霞、张国荣、成龙、钟楚红……当红巨星在节目中谈论自己的恋情、心事和私生活,带着强大的名人效应,《今夜不设防》在香港的收视率一度突破70%。
蔡澜自豪地宣称:“当时,全世界都没见过这么自由奔放的节目。”
在《今夜不设防》走红之后,许多观众都开始给蔡澜写信,向他请教感情和生活上的问题,蔡澜也干脆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回答年轻人的问题。
“人生导师”的人设,妙语连珠的金句,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层出不穷。
读者问:可能是第一次恋爱的缘故,我十分听男友的话。他不许我和其他朋友交往、逛街、打电话,我都会顺从他。但他越来越过分,我真的觉得很辛苦。
蔡澜回答:你觉得辛苦,还不快点儿走人?第一个男朋友又如何?天底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吗?
读者问:我爱上了一个人,他和我保持暧昧,却又和别人分分合合,怎么办?
蔡澜回答:问题是,一个朝三暮四、反反复复的男人,是否值得你去爱?
读者问:我爱上了别人,又对女友心怀愧疚,请先生帮我解开这个死结吧。
蔡澜回答:死结,绝对解不开,这已经是事实。既然这样,唯一的方法是剪掉。犹豫、纠缠不清,是自己寻来的烦恼,不值得同情。从你的心态看,你不像一个有资格结婚生子的男人,因为这种简单的问题已搞到那么复杂。
他是年少轻狂的才子,却又教会人们尊重自己、理解他人。
在不羁的内心深处,自有一抹光和热。
4
在《十三邀》中,蔡澜接受许知远的采访。他一路笑呵呵的,和菜市场里的摊贩打招呼,一身黑衣黑裤,看起来像个温和无害的小老头。
谈起自己的一生,他也没有故作谦虚,而是坦诚“我相信我活得比一般人精彩一点”。
他始终笑对这世界,用美食作为快乐的载体,去感染其他人。
而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则被他深锁起来,沉入大海深处。
在2015年的《开讲啦》中,有人问蔡澜:在光鲜的外表背后,您是否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付出?
蔡澜反问:辛苦是大家都有的事情,有什么特别的?
“辛苦不要告诉别人,吞下去就行了。”
在观众眼里乐天知命,甚至有点“老不正经”的蔡澜,其实早已洞悉时代背后的无奈和黑暗。正如许知远所说,他了解人生的痛苦,但他宁愿选择不去触碰。
他走到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兜兜转转,又绕了回来。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蔡澜的境界。
在自传的结尾,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网上常有人问我,这一生之中有没有什么后悔或遗憾的事?
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把悲伤事说出来又有什么作用?还是只记开心事吧。
所以,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同一句话:“我活过。”
联富配资-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排名-深圳股票配资论坛-重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